风采活动

小小讲解员风采——我在晋博讲文物(三)

发布时间: 2025-09-05 11:05:00 来源: 风雅晋城

和村遗址出土陶器

和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按照使用功能来分,可分为食器、炊器和盛贮器。陶碗、陶钵、陶豆属食器;陶鼎、陶鬲属炊器;陶罐是典型的盛贮器。陶器是用泥土塑成陶坯晾干后,在800-900℃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非天然材质的物品,它的发明与人类的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刀足陶鼎  二里头文化晚期

该陶鼎通高15.5厘米,口径23厘米,侈口、三足为刀的形状。陶鼎在新石器时代是烹煮肉食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锅。我们熟悉的礼器青铜鼎,就是由陶鼎发展而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描述鼎的:“三足,两耳, 和五味之宝器也。”古人创造出陶鼎这种炊食具,在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还保障了智力体力的发展,促使人类进入了文明时期。

袋足陶鬲  春秋早期

通高9-28厘米,口径14-29厘米,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陶鬲在新石器时代是煮水煮粥的器皿,展柜展示的陶鬲袋足中空,腿短,这样就可以增大受热面积,烹煮起来更加方便。

塔水河遗址

塔水河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位于陵川县夺火乡塔水河上游的葫芦坝左岸一处岩棚下,根据考古发掘的骨化石标本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6万年,出土了1个人类头盖骨化石及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各种石制品、烧骨等2000多件,还发现有大量的破碎骨片及灰烬层。该遗址是一处岩棚遗址,岩棚距地面约2-3米高,长约30米,宽约10米,上部伸出,底部后缩,形状就像房屋的出檐,前面有山,下面有河,在岩棚下堆积着11米厚的文物遗存。

展柜中展示的是在塔水河遗址出土的以黑色燧石为原料的打制石器和绵羊角化石,基本器型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片。石器的制作方法有锤击法、砸击法等。刮削器一边开刃,一边方便握持,可以用来刮动物兽皮反面的油。尖状器是塔水河石制品中的代表性器物,是一种将相邻两边修理相交成尖的工具。它本身既有尖的特点,又有刃的性质,可以用来挖植物的根茎和刺穿毛皮。塔水河遗址当时的气候湿润,很适合古人类生存,动植物种类丰富。

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和陶器

新石器时代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到四千多年前,在这一时期的先民已经定居下来,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人们已经开始种植作物,养殖家畜。晋城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在沁河、丹河及其支流的二级台地。通过展厅的石器时代分布图可以看出晋城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高平市、沁水县和泽州县。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种类主要有:石锤、石斧、石刀、石凿、石铲。这些工具在当时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和生活。石磨盘磨棒是用来磨碎粮食的工具。看到这件组合石器,不禁让人想象在那个悠远的时代,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劳作,磨制粮食,共享劳动果实,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陶拍、陶垫都是制作陶器的用具,陶拍上有漂亮的纹饰,在制作陶器的时候陶拍、陶垫要组合使用,陶垫在初步成型的陶器内部垫支,同时使用陶拍在陶器外部拍打,陶器外表就清楚地留有陶拍的印痕,这样不但可使陶器壁更加紧实致密,还可以留下美丽的纹饰。

图文|靳妮

编辑|燕飞 张雪燕

初审|张清洋

终审|张建军

网站访问量

主办单位: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晋城博物馆)

晋ICP备2023023835号-2

晋公网安备14050002001892号晋公网安备14050002001892号

0356-6965144 (9:00-17:00)
山西省晋城市凤台东街与文博路交叉口西北角